春之時,花朵爭妍、夏之際,瓜熟果落、秋之旬,五穀豐收、冬之眠,食養生息。
台灣之所以是寶島,就是因四季都能發出熱鬧的富庶氣氛。太平洋的海風徐徐吹來,中央山脈奔流而下的清泉蜿蜒曲折,滲入土壤與砂礫中,滋養每一株作物,交錯出的勃鬱生機,如同喧囂的早市,繽紛如織。
時至酷夏,在太平洋西岸的小島上,有些神秘食材正悄悄粉墨登場。他們您或許看過,但卻有點陌生,可能吃過,卻又說不上名。這些曇花一現的珍饈,產季短,產量也少,但若能在炎熱時節品嚐,卻是最淋漓盡致的享受。
竹蟶-難得一見的海中君子
台灣人嗜吃貝類,各種蜆蚌多如牛毛,但說起竹蟶,很多人還是沒有頭緒。竹蟶(音同撐),又名西施舌,長度大概跟成人的中指差不多,外型扁如竹匣,故名竹蟶。竹蟶分佈在大陸西南沿海一帶,韓國跟日本也能找到其蹤跡。至於在台灣,則以金門馬祖最多,嘉義靠海鄉鎮,如東石,布袋等地也有養殖。
竹蟶的產季約在每年的8到9月,由於竹蟶的外殼極薄,常常在運輸時死亡,加上採集麻煩,要能吃到竹蟶還得碰碰運氣,尤其北部的竹蟶多數為進口,鮮甜當然打折。其實若在產季,雲嘉沿海的海產店都能看到竹蟶蹤影。竹蟶肉質較蛤蜊細軟,也沒有什麼腥味,清蒸佐以九層塔蒜蓉就非常好吃。
蘋婆-夏日生長在樹梢的蛋黃
每年一到盛夏,就是蘋婆的產季,看它的名字還以為跟蘋果有什麼關係,其實八竿子打不著。「蘋婆」是台語音「品澎」諧音而來,另一美名為鳳眼果。蘋婆多產於中南部山區,又以彰化員林百果山最豐。料理過蘋婆的人就知道處理起來非常麻煩,蘋婆跟栗子雷同,有堅硬的外殼與柔韌的內膜,要完整去除非常耗事。
走訪百果山能尋得帶殼或是去殼的蘋婆,帶殼蘋婆以烤箱烘烤,烤熟後自然裂開,果實如蛋黃般綿密,又帶了點軟糯栗香。去殼的可與蓮子、桂花、薏仁等等做成甜湯,或是與雞肉一同紅燒。蘋婆甜鹹皆宜,唯注意不能讓家中毛小孩誤食,蘋婆會造成寵物急性腎衰竭,且致死率高,不可不慎。
麻芛-台中人獨家解暑良方
眼前這碗黏稠帶有濃濃綠意的湯,不說還以為是莧菜羹, 但調羹一撈,卻又勺出金黃色的地瓜,初見讓人匪夷所思。綠色的來源,既不是莧菜也不是菠菜,而是一種名為「麻芛(音同尾)」的植物。常見於台中人餐桌的麻芛,其實是黃麻的嫩葉,自古以來台中人就會煮麻芛湯來消暑退火,近年來又發現麻芛有阻擋自由基生成的功效,成為備受矚目的超級食物之一。
麻芛處理起來也很費工,要先將葉脈去除,再將嫩葉的汁液擠出,耗時耗力。最傳統的吃法是將處理過的麻芛用小魚乾或是地瓜同煮,麻芛微澀清苦,偶然吃到地瓜,反襯對比出甘甜之味。夏日吃一碗,不僅解暑退火,還能滌盡味蕾舌尖的疲憊,開胃暢快。
半天花-高掛於天的白色結穗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滿山遍野的檳榔樹,撐起農家生計,也驅走無數睡神。其實檳榔樹不只檳榔可食,夏日時分結穗滿滿的檳榔花,更為山中珍寶。因其生長於半天之處,又怕被檳榔惡名所累,一般美稱檳榔花為「半天花」。
半天花雖名中有花,但口感奇特,猶如嫩筍般爽脆多汁,又多了點甜香素淨,單純涼拌,清新氣息縈繞於口腔,非常好吃。若到山產店,也能請老闆與豬肉、蔥段與辣椒大火快炒,鮮甜抑住了肉羶,相輔相成更是滋味動人。而多數人以為半天花跟半天筍是同一種食材,其實不然,半天花是檳榔的花穗,半天筍則是檳榔的嫩莖,這點連山產店也時常搞混,點餐前還是多加詢問避免失望。
「我吃,故我在」,這些在地好食材紀錄土地的故事,也讓汲汲營營追尋美食的饕客們,在味蕾上寫下專屬季節的詩篇。掀開竹蟶、蘋婆、麻芛、半天花的神秘面紗,就等您親身體會箇中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