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馳譽文壇、1960年代揚威影界的台灣影壇重量級大前輩,導演潘壘於上週六(7.22)逝世,享耆壽九十一歲,這位跨足1950至1980年代的大導演,人生閱歷如其創作般精采絕倫。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曾於2014年出版《不枉此生──潘壘回憶錄》,留下15萬字極為珍貴,由左桂芳女士執筆的重要口述歷史,並於同年舉辦「潘壘編導焦點影展」,特別策畫了鄉情、豪情、詩情、俠情四個子題脈絡,分別呈現導演多元廣泛的創作視野與藝術成就。
潘壘在1962年第七屆亞洲影展(亞太影展前身)參賽的《颱風》,也是首部在中影士林廠拍攝的電影,該片於保守年代大膽描述中年女性的情欲困境。之後得到香港邵氏公司支持,成立臺灣邵氏外景隊,該時期的著名之作包括於野柳拍攝的《情人石》、以原民部落為背景的《蘭嶼之歌》、取景於大雪山林場工作站的《山賊》,以及捕捉到山櫻與迷霧美景的《落花時節》。
潘壘導演一生作品量豐沛,共有二十餘部小說、劇本,及四十餘部編劇或導演之電影,在文藝創作方面有相當出色的表現,但其實年少時期過著顛沛生活,生於越南海防,年少時就因二次世界大戰加劇,必須孤身負笈逃至昆明,在戰火中他選擇從軍被遠派至印度,數度進出鬼門關。最後隨著國軍來台展開新生活,也為台灣藝文界帶來一股力量,最後無病無災地安然離世,結束高潮迭起之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