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老綿成燈籠傳承百年 首次前進比漾廣場辦展

老綿成燈籠高掛比漾廣場中庭,營造濃厚的年味。(吳松翰攝)

1915年在迪化街創立的「老綿成燈籠」,首度進駐百貨,在比漾廣場辦展,這家走過105年的老店,第3代負責人張美美從小跟著父親在店裡幫忙,她形容自己是「打雜的」,卻是一肩扛下責任,接掌店務至今30多年,堅持全年無休,只休大年初一,她說:「時間過好快,我不知道自己幾歲了。」

老綿成燈籠高掛比漾廣場中庭,營造濃厚的年味。(吳松翰攝)

在家排老七,4個兄弟各有工作、2個姊姊都已嫁人,張美美是最貼心的小妹,留在父親身邊幫忙。當年,父親中風3天驟然過世,她還不到30歲,忍著悲傷、承受極大的壓力,「我什麼都會做,就是不會寫字」。她眼明手快,父親生前她邊看邊學,父親走後她憑印象學父親的字跡提筆上陣,「我就是硬著頭皮寫,沒辦法想像自己第一次拿毛筆寫字會怎樣?」

張美美在燈籠骨架上糊紙、 上色、題字、上防水塗層不假他人之手。(石智中攝)

她依循父親的做法,穩住老客人,把店經營得很順利,每回題字就有很多客人好奇圍觀,她回憶當年「要應付前面,還要應付後面,我就是臉皮厚,要寫就寫了。」訪問時她邊說,手一揮,燈籠上「合家平安」的題字順勢就完成了,「他(父親)如果還在世,看我會寫字,他就好命了。」

老綿成歷經3代,現由張美美一手執掌,店內作品都是她的心血。(石智中攝)

錯過姻緣,一生投入經營燈籠店,在燈籠骨架上糊紙、上色、題字、上防水塗層不假他人之手。早年她跟同學出門,常去觀摩別人做的燈籠,如今好友們都退休,她言談中不免透露出「無奈」、「沒辦法啊」,聽到有姪子想接下燈籠店,或有人勸她把房子租出去,她都回絕說「不想害人」;即便網路削價衝擊店家做生意,近1年疫情讓觀光客全無,她仍然堅持下去,「是時代允許我存在,不然就被淘汰了」,她就是盡力做,也因著不放棄,更看見她的使命感和責任。

張美美熟練揮毫題字,寫下「合家平安」。(石智中攝)

在全台各地陸續因疫情取消或延後燈會,老綿成的燈籠高掛在比漾廣場中庭更顯得可貴,這次的作品主要選擇象徵貴氣的「白、黃、紫」3色,柑型與蛋型燈籠繪製繁花與飛鳥,呈現「花開富貴、錦上添花」,再搭配白頭翁、喜鵲、綠繡眼等飛鳥,表達「富貴白頭、喜上眉梢」;中長型燈籠繪製繁花與錦鯉,傳遞「年年有餘、如魚得水」;紅色小燈籠以極具台灣意象的客家油桐花布,與代表吉祥富貴的盛開牡丹花布,烘托年節喜慶熱鬧的氛圍。即日起展至2月28日,是新年走春的好去處。

比漾廣場總經理周寶文(左)、店長許晨彥(右)珍視在地百年老店,首次與老綿成燈籠合作展覽。(吳松翰攝)

比漾廣場向來重視台灣在地的人事物,店長許晨彥表示,在求新求變的世代中,百年傳承的老店和傳統工藝更需要珍視和保存,於是邀請老綿成合作,在春節高掛燈籠,藉由明亮的光,傳達「躍迎春牛曉光新」的好寓意,期望全民「揮別過去的一年,迎接全新美好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