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70年代的「石英危機」及兩次石油危機,老牌製錶重鎮瑞士逐漸走下坡,積極擁戴創新技術、尤以日本為首的亞洲製錶業開始逆轉勝。1983年,以消費性電子產品起家的卡西歐,推出世界第一款主打「耐衝擊」腕錶的G-SHOCK DW-5000C。在此之前,無論是機械或石英錶,均被視作精密脆弱的貴重品。卡西歐的研發團隊首將機芯置於中空構造的錶殼,僅利用幾個支撐點與錶殼連結,一方面吸收來自外部的衝擊,讓機芯內的石英震盪器多了一層防護,同時以具吸震效果的聚胺脂製作錶帶,從裡到外提升腕錶的耐衝擊特性。這不僅是G-SHOCK的命名由來(G代表重力;SHOCK代表耐衝擊),也是自35年前第一款G-SHOCK推出至今不曾改變的核心理念。

舉世聞名的潮流「錶」率

「耐衝擊腕錶」的創意雖源自日本,但讓此一特色深植人心的幕後功臣,是美國卡西歐公司製作的首支G-SHOCK電視廣告。廣告中,一只被冰上曲棍球員擊中的DW-5000C腕錶運作如常,不僅引起廣泛討論,後經當地電視節目實際驗證並無虛假,助G-SHOCK以「防摔手錶」之名迅速走紅。美國的街頭文化,自90年代開始被日本潮流雜誌及服飾店大力追捧,原本只做海外販售的G-SHOCK腕錶,逐漸在日本年輕族群之間廣泛流行,短短幾年內便衣錦還鄉。但真正打開G-SHOCK的全球知名度,並於去年達成驚人記錄的主因,得歸功於G-SHOCK投射出的生活態度。它致力將音樂、運動、潮流、藝術等多元文化結合年輕人的生活態度,同時大力支持街頭文化,與DJ、街舞、滑板、潮牌及塗鴉藝術家跨界合作,逐步建立G-SHOCK的品牌識別及認同,成為年輕世代的潮流表率。

G-SHOCK家族數千款腕錶之中,惟有承襲第一代錶款精神者才能沿用「5600」這個經典數字。它擁有G-SHOCK最具代表性的方形錶殼設計,並完整體現耐衝擊的理念,經歷35寒暑仍舊耐看。

持續創新且內外強悍

此後,G-SHOCK在耐衝擊構造下,開始拓展強悍的內在性能,加入新技術提高手錶的附加價值,如搭載各種可用於運動項目的功能,如適用於足球賽的計時碼表,或是對衝浪及釣魚十分實用的潮汐及月相顯示;加入藍牙連線功能以連接手錶與智慧手機,方便佩戴者的生活需求;成功開發可同步接收GPS、藍牙及世界六局電波的三重接收機芯模組,讓腕錶接收更精準時間;採用獨創的太陽能充電系統,除確保各項功能穩定運作,也減少定期更換電池的困擾。至於風格與外觀設計,G-SHOCK的冷光顯示發展,猶如一部電子錶的液晶進化史,從不同顏色的LCD,到透過EL背光所浮現的圖樣,及至反轉LCD以降低在夜間活動期間的亮度,皆豐富了電子錶的迷人樣貌。身為腕錶的色彩先驅,G-SHOCK亦透過各種樹脂上色(如鏤空或混搭色模)、鍍膜及印刷技術,開拓了腕錶設計的不同想像及可能。

為打造一只摔不壞的腕錶,卡西歐研發團隊最初假設以柔軟材質包覆整只腕錶是最理想的方式,不過很快宣告測試失敗。他們發現無論防震橡膠與外部錶殼多麼密合,手錶還是會摔壞,且增加愈多防震材質,手錶體機也會隨之增大,實驗性作品如圖中右上成為一顆大壘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