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好奇,常以眼神表演甚至放電的演員,戴上墨鏡之後無法與觀眾四目相交,何以更讓人心神嚮往?關於這點,代理4個獨立眼鏡設計師品牌的「Bison瘋巢」主理人Bison直言,男人挑墨鏡,首重「壞痞的框型」以及「鏡片濃淡的神祕平衡」。若墨鏡框型無法讓人「使壞」則不對味,鏡片的濃淡度則建議照鏡子時能「隱約看得見瞳孔」為佳;如此既能保有神秘感,也能隱藏視線所透露出的情緒。透過墨鏡投射出的若即若離,彷彿是個人意識的化身,不只很能激發他人的好奇與渴望,也正是被認為「酷」的由來。想學嘻哈歌手耍帥,不該是學他們怎樣也不肯在室內脫下墨鏡,而是「選對墨鏡」才是。
那麼,我們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墨鏡?網路上充斥關於「臉型與鏡框的搭配」文章,是否值得參考?Evan坦言,臉型與鏡框的搭配,雖是大數據調查結果,但無論是墨鏡或光學眼鏡,都算「體驗型商品」;若沒有實際試戴,永遠無法得知適合與否,「因為臉型完全排除某些框型,其實並不聰明。親自體驗及套公式其實存在極大落差,試想,就算兩人臉型相似,但光是鼻梁高矮變化便足以讓同一副墨鏡戴起來完全不同,何必拘泥一格呢?」Bison則提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思維,主張應把「挑眼鏡」這項重責交給專家來處理:「挑眼鏡是一門專業學問,其中牽涉美學、時尚、態度、價值觀及預算等,根本不是三言兩語就能道盡,更非依照著一張表格上所繪,什麼臉型該配什麼鏡框就能輕鬆駕馭。用這種方式挑眼鏡,當然會買錯!」
Derek認為,墨鏡的挑選,終究還是回歸「風格」的探討。他深知男性是非常講究經驗法則的消費群,對於墨鏡的選擇,或許遠遠不及挑選光學眼鏡所累積的品味養成,且少有專業的視光師,能不厭其煩地把消費者從風格舒適圈拉出來,正確地告知及教育他們墨鏡的挑選之道。至於Bison提出的挑選/解決之道,則真讓人有種恍然大悟、如夢初醒之感:「挑一間喜歡的眼鏡店,在裡面找到一位風格及打扮與你投緣的專業視光師,來為你挑選眼鏡。如果沒找到對的,那就換一家,直到找到對的人為止,如此便能避免挑錯眼鏡的憾事一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