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廖慶松獲金馬55特別貢獻獎 遭「10人包圍」日夜剪片肩長骨刺

廖慶松提攜後進無私傳承-獲頒第55屆金馬獎特別貢獻獎。(金馬執委會提供)

金馬執委會於5日召開會議,決議頒發「特別貢獻獎」予資深電影剪接師廖慶松(廖桑),表彰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以及無私傳承奉獻的精神。今年68歲的他創作力依然十分旺盛,去年7月至今,就已經剪了20多部片,包含劉若英執導《後來的我們》和現正熱映的《范保德》、《引爆點》,他笑說:「我還有很多片要剪,等我八、九十歲,再拿終身成就獎。」他更表示:「希望能看到華語電影佔世界電影的一席之地。」這已成為他入行多年來的使命感。

廖桑為影壇付出45年,他回憶一進入電影圈就認識侯孝賢,2人從紀錄片開始合作,廖桑一直擔任剪接師,之後更被稱為「台灣新浪潮保姆」,當年一人被10位新浪潮導演日夜輪番包圍剪片,其中包含萬仁、楊德昌、曾壯祥等人,他苦笑說:「那10年間,一年中超過6個月都要熬夜工作。」

當時電影仍使用膠卷,廖桑一部片最多能剪上萬次,但從此留下後遺症,「一直撕膠帶、貼膠帶,肩膀都長骨刺,現在也不會好。」幸好如今多使用電腦,「一天就能做以前1星期的工作量。」過去約早上9點多進工作室,清理剪膠卷遺落的灰塵,讓地板一塵不染同時沈澱心靈,開始工作到凌晨2、3點,現在總算把平均工時「縮短」到12小時。

曾為侯孝賢執導的《紅氣球》花一年時間剪片,現在一年就能完成20多部片,廖桑坦言曾出現低潮期,但他又說,低潮時無法為電影剪出好成果,因此必須保持平常心,他對自己要求甚高,也經常詢問作品票房和評價,甚至說:「如果演員演不好,那也是剪接的責任。」他認為導演已將演員所有情緒拍下,最後由剪接師決定表達方式,他更形容剪接時的狀態:「我一定也要『演』,因為要跟著演員的情緒走。」

廖桑身為金馬執委之一,今被請在門外等待獎項結果,確定拿獎後自謙道:「我做的事情很簡單,只是幫忙看看片而已。」他也表示:「只要幫得上忙的,我一定幫。」他從《海上花》開始身兼製片、編劇等多職,他表示視野越寬廣後,近年有鑑於電影界人才斷層,決心積極努力栽培後進,傳承實務經驗。

2000年起在台藝大、北藝大、政大和世新等校任教職,盼培養台灣電影後進走向世界,廖桑更說自己從學生身上學到不少,「遇到很多困難,但我最喜歡解決難題了!」他並未滿足於現狀,「創作者有壓力,是一種成長的動力。」更強調:「創新是必須。」他表示不願「走老路」,因為面對不同導演和作品,必須用自己的能力表現出導演最好的狀態,這是他認為剪接師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