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電影節於5月底劃下句點,但日前受邀來台擔任評審的大陸導演張贊波在臉書寫下對策展人游惠貞的不滿,評審楊索接著跳出來表示整個影展只有「亂」字可以形容,也質疑1600萬的經費去向不夠透明,游惠貞以長信回應表示該影展去年11月確定得標,接著僅有不到半年時間可以籌備,坦言在慌亂之中有許多疏忽,針對外界的質疑,她受訪時數度表示:「都是我的錯,真的很抱歉!」
張贊波用公開信表示評審費和電影版權費用都未事先說明,導致事後疑似評審間同工不同酬,他甚至受拒給付《天朝》版權費,楊索則表示,評審酬勞不符工作時數,且工作期間未供應餐飲,游惠貞表示:「每個評審的酬勞費都相同,否則根本是自找麻煩!」並以釜山影展和山形影展的評審費為例,「並非桃影自創,不寒酸,也沒有打腫臉充胖子。」
游惠貞也解釋,「影展確實倉促成軍,加上標案到六月結束,下一年度如何,沒有人能給予任何承諾,因此敢跳上船來幫忙的人主要是兩種,一是初生之犢,另一種就是我多年的老戰友,不忍心見我苦撐大局。」對評審照顧不周是因為她和影展主席吳乙峰導演分身乏術。
張贊波導演的反應讓游惠貞有些意外,因為影展期間相處甚歡「沒想到他心思這麼細膩又這麼見外,原來他在面對這些事情時感到尊嚴被剝奪。」目前確定吳乙峰已會自行墊付3000原版權費。她也表示文學評論家楊索對於評審的規格要求恐是文學界的習慣,和影展有所不同。
有許多電影工作者提出台灣「地方影展」過於氾濫的問題,游惠貞卻持不同看法:「山形影展有多鄉下?辦得很好的國際影展,很多都是處於偏僻地區。」她和吳乙峰對桃園影展抱有信心,強調看中的不是錢,只是盼能完成一個成功的影展,因此目前有許多未盡之處也讓她感到抱歉,但仍希望:「好好的在一個同樣軌道上做個5年8年,創造出桃園影展的特色,讓觀影電影感受到熱情。」
張贊波今表示已經回應了游惠貞,也在FB上發表了總結感言,希望讓此事畫上句號:
感謝各位臉友與同人對我此次「越洋討薪」事件的熱切關注和聲援。也感謝媒體的及時跟進。因為我在天朝「翻墻」不便,FB也用得不太熟練,抱歉就不再在公開信後一一回復各位評論者。希望這樁事件不會如同很多網路熱點一樣,僅僅只是浪費口水、消遣眼球一番就沉…
游惠貞發聲明回應楊索
桃園電影節策展人游惠貞謝謝楊索(因影展期間相處時都直呼其名,以下我也比照,省略「女士」敬詞)的指教,給我一個公開回應的機會―
對於楊索的感受,作為桃園電影節的策展人,我責無旁貸,只能說招待不周,十分汗顏。必須承認我們去年11月確定得標承辦桃影,到今年五月份執行,只有短短半年時間,確實倉促成軍,加上標案到六月結束,下一年度如何,沒有人能給予任何承諾,因此敢跳上船來幫忙的人主要是兩種,一是初生之犢,憑著熱情加入,不識前路凶險!另一種就是我多年的老戰友,不忍心見我苦撐大局,撥出幾個月的時間前來拔刀相助。楊索引用我們聊天時說的話,「這次標案錢很多,我和吳導比賽誰比較會、比較敢花錢。」我和吳乙峰導演確實覺得1600萬預算的影展可以拉高規格來辦,該花錢的地方不要省,因此標案上只要求5位國際來賓,我們放手邀了20多位國際來賓;標案要求台灣獎競賽要有五人專業評審,我們自動增加了在地15個NGO團體組成的市民評審團;標案要求拍兩支CF,吳導就代言人、公民團體、獎座雕刻師及各個不同主題,拍了超過十支!標案上簡單要求要辦靜態展,我們發展成一個資料豐富的「十年再見楊德昌」展,包含花幾個月的時間拍攝15位影人的訪談,讓小野老師和楊索及多位來賓都表示,這麼豐富的資料,影展完就沒了太可惜,應該要出書的。另一方面,桃園幅員廣大,加上大家不像都會觀眾那麼習慣從網路上吸取訊息,一步一腳印的宣傳法是必要的,因此標案上要求作五場選片說明會,我們辦了近50場;又因為桃園非台北都會,很難吸引記者前來採訪,我們一開始就決定要組成自媒體組,大量記錄報導,這些項目都是我跟楊索笑說的,好像吳乙峰導演和我兩個人在比賽誰比較會花錢似的。而影展志工的規畫,倒不是為了省錢才與元智大學合作,而是真心想要培養在地人才(也確實物色到了幾位應屆畢業生!),因為桃園的大眾交通網不夠方便,近百位加入志工行列的學生,是影展花錢讓大家每天搭計程車上下班,確保同學可以在活動期間安全無虞,整個影展期間光是車資就花了十多萬元,更遑論餐點費,這又是另一項我笑稱在比賽花錢的項目。此外就大都是我們緊抓預算的地方,感謝許多專業領域的廠商包容我們錙銖必較的議價,桃影雖是個標案,但我們期許自己不要輕易形成慣例,為難日後執行的人。同事們常掛嘴邊的話就是:「我可不要蒙上打壞行情,預算出現赤字的惡名!」 評審費是我堅持的一個項目,預算打的是每位評審費約500美元,另加大約100美元的評審會議出席費,再就是評審的國際機票費、國內外評審七晚住宿費(六天內看完15部參賽片並進行評審,第七天參加頒獎典禮及晚宴)、評審期間的交通飲食等。我沒有事先告知國內外評審這樣的評審金額,絕對是我個人的疏失。然而這樣的接待規格,確實是接近釜山影展和山形影展慣例的,並非桃影自創,不寒酸,也沒有打腫臉充胖子。很榮幸邀請到五位在專業領域都很出色的專家擔任評審,包括吳導非常推崇的評論家楊索。在吳導力邀之下,楊索在影展開幕前一日便住進了飯店,比其他評審多入住三天,我理解吳導的用意是希望可以讓楊索多看看桃影的努力,但我們沒有請求楊索做任何評審以外的工作;看到楊索把她停留的時日都算成該得到酬勞的工作日,老實說我是非常驚訝的。實則國際評審的邀請乃是一種對專業身分的尊崇,因此評審費的本質乃是一種表示感謝的薄酬,不好當作「工資」看待,否則即使是600美元的三倍、五倍,也不足以匹配資深專業人士的身價!評審會議前我和吳導就這個部分與楊索溝通,當下因認知差異甚大,她十分不悅,但可能是看我們面有愧色,體諒我們事務繁雜,左支右絀,當下勉為其難地接受,隔日還相當豪氣地安慰我說這件事就算過去了,無須再提。如今看到楊索這篇文字,我倒是對吳乙峰導演特別感到抱歉與不捨,好友的指責必然讓他徹夜難眠。這位百分百投入桃影工作並至今分文未取的熱血中年,若是因此心灰意冷,決定日後不再碰桃影的工作,那真的是桃園的一大損失!楊索文末提到她「好奇所謂這種以國際之名的流水席意義何在,或就是文化美容?我很好奇這種拼裝車式的影展真能落地生根嗎?」這點我有答案,從桃園電影節期間收回來的數百份問卷調查中,超過9成觀眾表示滿意,大家提到印象最好的就是各個場次的映後問答,顯示桃影觀眾對於影展能夠觸發的藝文教育功能深感認同,而國外影人則對桃影安排學校以團體包票的方式,讓偏鄉地區的中小學學生首次進到電影院看電影,感到印象深刻,這充分顯示了桃影在文化美容的功能之外,還有更重要的藝文教育任務。持續將預算應用在更基本的規畫上,讓在地的民眾可以更容易親近影展,所謂文化建設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