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住我家》系列報導之四 德國政府砸錢電影票房還是下降

《歡迎來住我家》2016年在德國橫掃9億台幣票房。(海鵬提供)

即使《歡迎來住我家》2016年在德國橫掃9億台幣,但去年的德國電影票房相較2015年,其實下降了12.4%,觀影人次也從1810萬,縮水到1211萬,下降幅度高達13%。令人不禁擔憂德國電影產業是否逐漸萎縮。
德國電影對世界的影響力曾經僅次於好萊塢,直到現在每年的柏林影展都還是世界影壇盛會,不只如此,曼海姆暨海德堡國際電影節、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等,每年德國舉辦的各類影展大小總計超過100個。然而,與蓬勃發展的電影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電影工業的沉寂。

willkommen-bei-den-hartmanns-mit-florian-david-fitz-palina-rojinski-heiner-lauterbach-und-senta-berger
德國電影近年喜歡啟用新人,講新時代的故事。(海鵬提供)

德國電影近年喜歡啟用新人,講新時代的故事,使人看到新希望。然而一方面想根基傳統,另一方面又免不了受好萊塢影響;想延續「新德國電影」的民族特色,要在內容、藝術風格上重視哲理性和心理描寫,但又想效仿好萊塢的偶像文化。
為了促進德國電影發展,德國政府在1967年頒布了《電影促進法》,每年約花3.5億馬克(約62.47億台幣)作為拍片補貼。德國電影幾乎每部都拿政府補貼,但正因拿了政府補貼,拍片時必須考慮當地政府利益,如要用當地演員、要在當地拍片、要有當地場景等,某種程度上其實也影響了影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