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乾淨能源:一個空洞的承諾》,深度剖析生質能源及「乾淨煤炭」的發展,並一一檢視各環結是否最後真能減碳,以及對環境的影響,該節目並邀請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主任柯淳涵、綠色和平基金會再生能源專案主任蔡絲婷與主持人蔡詩萍進行對談。
數位時代正在改變人們生活習慣,但這一切「方便」終究得付出高代價,電力消耗正以驚人的速率增加,人們所用的電約是50年前的10倍,發電製造了數十億噸溫室氣體,讓地球越來越熱。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氣候保護措施,本世紀結束時,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會變成將近三倍,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會升高四度。因此,工業界和政治人物承諾了乾淨的能源,說只要花的錢夠多就能拯救地球。可是號稱「乾淨能源」真的就乾淨嗎?真相也許比石化燃料還骯髒 。
歐盟花了納稅人數十億歐元來推動使用再生能源,絕大部分的原料取自玉米、葡萄渣或樹木等,希望能讓自然循環解決二氧化碳的問題,更有業者承諾可以用碳中和生質能源,搶救氣候。然而,真正落實「再生能源」的小農家,卻發現每年要用掉十二萬公升柴油以製造生質能氣體,反而額外產生了不少二氧化碳。光是在德國,為了製造生質能源,一年就多了兩百五十萬噸溫室氣體。
而且,時間久了之後,製造「乾淨能源」的生物滋生反應器開始滲漏,而且,甲烷使地球暖化的能力,比等量的二氧化碳高出23倍。氣體檢測專家指出,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如果百分之四的甲烷漏出來的話,這種製造廠的存在對環境就沒有好處。
因為能源作物而進行的土地轉用,譬如巴西雨林被砍伐改種基改玉米、印尼伐林為獲得棕櫚油等等,不只對自然環境與氣候造成破壞,也產生特定社會效應,排擠了糧食生產與一般農業耕作的資源,導致糧食及土地租用成本在幾年間飆漲了好幾倍。
專家認為,要評斷生質能源是否為「乾淨」能源,也應該將因土地轉用而產生的溫室氣體,列入生質能源的生態均衡表。然而,歐盟卻不斷拖延此一政策的落實,其背後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一旦將這些因子都列入考量,將戳破無碳能源的謊言。《公視主題之夜》節目將於2月10日週五晚間十時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