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觀光局資料統計,去年遊憩景點遊客人數約為2.11億人次,較疫情前衰退35.2%,以衰退幅度推估,每年約4000億元的國旅產值,去年只剩2700億元左右,面對疫情重創2年待振興的旅遊市場,日暉集團董座鄭越才以經營國際觀光旅館業多年經驗,提出台灣觀光整體觀察與政策面建議,鄭越才表示:「觀光景點的形象重塑、旅遊產品調整與新型態構建等方面,都需要投入更多心力。」
鄭越才分析,疫情爆發後,部分競爭不足觀光面臨倒閉潮,市場有退場機制,經由疫情影響重新洗牌、盤整,轉型,若國內業者仍以削價來競爭,恐將觀光旅遊產業帶往泡沫化的發展;另一方面,疫情後人們的金錢觀、消費觀至人生觀都產生變化,國人有更強的心理撫慰需求,在旅遊需求方面便會有更多的折射,比如在旅遊頻率、消費水準方面,很可能都會有進一步提升,這些對疫情後,提振國內旅遊整體是利好因素。
在前方的路仍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業者仍可將這次的危機視為體質調整的契機,修正既有經營方向模式、檢視客群服務需求。鄭越才以台東舉例,台東有自然生態資源豐富的優勢,但先前因位處邊陲,長期鐵、公路交通不便,機票昂貴、火車票一票難求,聯外交通的不便,讓企業對台東觀光產業的投資,多因交通成本考量而卻步,更侷限台東縣的觀光發展;且台東觀光活動長期流於形式化、煙火式,欠缺獨特性,降低讓遊客願意停駐的誘因。
然而,近年來台東成功以熱氣球翻轉,觀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周邊附屬民生產業也隨著水漲船高,如何從台東的優勢裡,創造遊客「非來不可」的理由,台東讓熱氣球成為能永續發展的觀光產業,振興了台東經濟,也創造觀光實質產值。
中長期來看,增加體驗性的產品需求是最必然的,才能經由長時間轉化,將淡季做旺。此外,對消費以及旅遊產品需求進行分級,強調體驗文化,提升品質,才能提高客單價並提升滿意度。另針對中遠端客流,則必須延長旅遊天數,做出差異化、客製化的內容,優化朝精緻旅遊發展。
鄭越才也點出「完善的遊程規劃才可讓遊客體驗到在地之美」,因為旅遊不能只有自然景觀,還必須搭配旅遊活動才能相得益彰,藉由一鄉一特色,讓旅程不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得到難忘的回憶;例如許多傳統技藝、原民知識及文化習俗正面臨逐漸消失的窘境,若能將其轉型應用在體驗活動上,不僅能帶給遊客更深刻的旅遊體驗,也能達到文化傳承、寓教於樂及終身學習的目標。
鄭越才也指出,國內不少觀光旅館號稱五星級,但很多實際上並未參加政府的星級評鑑,卻在媒體、廣告上混淆視聽,有欺瞞消費者之嫌,對守法投資觀光旅館的業者來說很不公平。由於目前國內旅館勞動人力非常短缺,政府應獎勵通過五星評鑑的業者,引進觀光移工,來協助業者解決人力上的困境,這也能間接促使五星級旅館,為了解決勞務人力問題,重視提升服務品質以達到雙贏。
再來,府接連祭出旅遊補助方案,使得國旅熱潮隨之興起,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此「報復性出遊」的現象,造成旅遊景點承載量超出負荷,民眾不但沒有獲得該有的旅遊品質,反而造成景點當地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的嚴重衝擊,帶來負面效應,唯有遊客展現對環境的維護責任,觀光才有可能永續發展。
鄭越才也以多年經營旅遊渡假村的經驗提出建議,景區景點接下來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吸引國內遊客,首先把國內年輕族群觀光客引出來,再把都會客群、國外遠程客流逐漸順境回流。形象的營造更是至關重要,他認為各縣市需加強觀光景點行銷,改變重塑景點印象,建立健康、活力的新形象,也重新建立起遊客來旅遊的信心,加上政府加持推動,有助於對外界樹立國內旅遊健康、安全的訊息。
同時,各縣市受到疫情影響,在疫情後恢復會有更多的心理同感,各縣市之間可以將更多旅宿業與交通運輸業一同合作聯動,觀光產業之間,多方合力,有助改善疫情後復甦整體形象,轉化觀光旅遊業整體受益。
鄭越才認為,旅遊產業能否在年底快速復甦,除了政府能否提出有利政策方針,業者最重要還需「自助」,除了了解顧客需求,也應建立自身的品牌價值,並與顧客建立深度連結。當觀光旅遊業能夠掌握並適當表述對於消費者有重大意義的基本價值,最終才會創造深厚的顧客忠誠度,為觀光旅遊永續成長創造動能。鄭越才也表示,期盼國內觀光旅遊業在後疫情時代,都能化危機為轉機,再創旅遊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