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生活中的「貓狗小事」也能變成知名導演?2003年就讀政大廣電研究所的侯季然,因著睡前愛看介紹各式房子的節目,促發他拍攝空房子,跟學校借DV拍攝,買DV帶、自己剪、轉成錄影帶,花不到700元完成首部作品《星塵15749001》獲得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他在比漾廣場日前舉辦的「川流影展暨青年導演短片大賽」影像座談會提供想參賽的年輕導演建議,「拿起手機就開始拍吧」!
侯季然很享受在生活中找切身題材,談及首屆川流影展徵件主題為「生活」,他認為拍片過程就是「感受和思考、實踐、分享」先釐清自己想拍什麼,在爬梳資料或剪接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再感受和思考。相較早年攝影機昂貴、取得不易,如今拿手機就能拍攝、用APP剪接上傳就可發表,更能落實法國新浪潮提出的「攝影機鋼筆論」。
這次影像座談會他用2件作品為例,以《剪刀找貓》做為拍攝生活片段如何取材的案例,《葉永鋕紀錄片》則是如何在被指定主題時拍出不一樣的角度。他在流浪貓MUJI成為家裡一份子,前年離家出走沒再回來後,花1年思考和收集家人隨手拍的影片,他笑稱《剪刀找貓》和他紀錄報廢摩托車的短片《我的七四七》都是「資源回收」的影片,但透過他常用的時間序列組織結構剪接,串接早逝的父親也不告而別,看到他與家人濃濃的思念,讓人心裡暖暖的。
至於,《葉永鋕》是2000年發生的社會事件,多數人會延伸談及性平教育議題,他先讀過大量資料、找管道跟葉媽媽聯繫、拍攝前先私下拜訪,再以還原生活的方式,包括讓葉媽媽在平日工作的香蕉園思念兒子,讓觀眾更貼近葉家母子的生活,一樣帶給人溫度。他處理拍攝前置作業詳盡且細膩,像是他拍台灣獨立書店的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也可見一斑,值得有志拍片的青年導演效法。
比漾廣場與喜樂時代影城攜手合作的「川流影展」30日前截止徵件,18至39歲、不限國籍的影像創作者皆可參加,入圍投稿作品有機會在影廳放映,首獎可獨得20萬元。8月16日19時再辦「川流講堂」導演講座,邀來曾以《大佛普拉斯》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奪下最佳新導演的黃信堯主講,即日起在川流影展官方FB開放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