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杭蘇瓦歐容等名導求學習作 北影獨家放映20部

《那年夏天的微光》於今年坎城影展影評人週獲得「作者協會獎」。(北影提供)

台北電影節鼓勵新銳創意,除了藉由「國際新導演競賽」平台獎勵初試啼聲的電影創作者,今年也擴及電影教育,特別與創校30周年的法國國立影像與聲音高等學院(La Fémis)合作,精選名導校友求學階段的電影習作,與近年新生的作品,包括鬼才導演佛杭蘇瓦歐容的作品等共20餘部短片,另外也選映4部今年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畢業作品。
蕾雅米修斯(Léa MYSIUS)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那年夏天的微光》(Ava),於今年坎城影展影評人週獲得「作者協會獎」,台北電影節特別邀請到導演來台參加座談。《那年夏天的微光》描述患眼疾的少女與家人在海灘渡假的夏日,偷抱走一條黑狗,並遇到率性的神祕男子,感受到青春的情慾暗湧。

《那年夏天的微光》(Ava),於今年坎城影展影評人週獲得「作者協會獎」.jpg
《那年夏天的微光》於今年坎城影展影評人週獲得「作者協會獎」。(北影提供)

法國國家影像與高等學院曾培育出亞倫雷奈、安哲羅普洛斯、克萊兒丹尼絲等無數電影工作者,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難考的電影學校。曾任該校導演系主任的資深記錄片導演克萊兒西蒙(Claire SIMON)執導的《電影夢的開始》(The Graduation)描述數千人經過半年的入學考試過程,爭取這60個名額,考官除了費盡渾身解數,出題檢驗考生,例如45分鐘寫劇本、現場執導一場戲等。影片除了揭密這為期半年的入學考試過程,更可一窺考官挑選學生的標準。電影節也在該場影片放映後,邀請該校編劇系系主任菲利浦拉茲瑞(Philippe LASRY)、導演米修斯、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吳珮慈副教授進行座談,就台、法兩國電影學校招生、教育的異同作分享。
《電影夢的開始》(The Graduation).jpg
《電影夢的開始》。(北影提供)

作品甫入選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的鬼才導演佛杭蘇瓦歐容(François Ozon)1993年的短片《維克多》(Victor)描述想自殺的少年,為了不想父母傷心,先把父母殺了。片中男色、3P、遺體褻瀆樣樣來,展現早期歐容的「壞孩子」風範。曾以《流浪劇團之家》(Ogres)、《命運潛規則》(Silent Voices)入選台北電影節的蕾雅佛奈兒(Léa Fehner),短片《沉默命運》(Except the Silence)是《命運潛規則》其中一則故事的前篇,描述丈夫毫無預警的被逮捕的女性,生活在悲憤而無助之中。
鬼才導演佛杭蘇瓦‧歐容(François Ozon)1993年的短片《維克多》(Victor).jpg
鬼才導演佛杭蘇瓦歐容1993年的短片《維克多》。(北影提供)

2014年在台灣上映的《我的媽媽是派對女孩》(Party Girl)原型短片《媽媽愛Party》(Forbach),是導演克萊兒伯格(Claire BURGER)囊括坎城影展電影基金會學生短片競賽銀獎與克萊蒙費宏短片影展大獎的短片作品,描述一位成功的演員卻無法化解家人問題的故事,其愛恨糾葛的程度甚至讓導演再拍了一部長片重述它。至於贏得坎城影展短片酷兒金棕櫚獎的《告訴她我愛她》(Gabber Lover)、一鏡到底的克萊蒙費宏短片影展評審特別獎《女孩的選擇》(Des filles et des chiens)、《守護著她》(Night Guard)、《無人知曉的女孩世界》(Let the Sky Fall)則透過純粹女性視角,探索親情、愛情、姊妹情的各種樣貌。
此外,克萊蒙費宏短片影展評審特別獎《螢》(Hotaru)、以及《誰是岡薩洛》(Soy Gonzalo)則是充滿實驗精神的作品,運用風格化的影像捕捉潛意識的流動,如夢似幻。兩部入選布魯塞爾短片影展的《阿宅約錯妹》(Lazare)與《綠色情事》(Green Romances)藉由不同的形式與手法處理「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前者詼諧爆笑,後者深情依依,但都呈現出年輕電影創作者對於愛情的鮮活想像。
《阿宅約錯妹》(Lazare).jpg
《阿宅約錯妹》。(北影提供)

2017年第19屆台北電影節將於6月29日至7月15日在中山堂、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盛大舉辦,加碼選映的4部本屆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畢業作品為《盲口》、《知了》、《2號球衣》及《老麻的私事》,將於7月12日晚間7點於新光影城一廳放映,並於映後由台藝大電影系系主任廖金鳳率4位導演,與La Fémis代表就影片的表現出發,探討兩間電影學校教育的方式,促進台法電影教育的了解與交流。請密切關注台北電影節官網或Facebook粉絲專頁
本屆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畢業作品《盲口》.jpg
本屆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畢業作品《盲口》。(北影提供)